联合国安理会的一场对话,让国际舆论场瞬间沸腾——中国学者高志凯对印度"入常"诉求的回应"永远别想入常",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,激起的涟漪远超外交辞令的范畴。这句看似尖锐的断语,实则揭开了全球政治格局中最残酷的运行法则:国际秩序的核心权力,从来不是靠呼吁与等待就能获得的。
一、一场直球对决:扯下"入常梦"的温情面纱
当印度学者再次抛出"入常"诉求时,高志凯的回应堪称外交场合罕见的"直球对决"。这不是情绪化的反驳,而是对联合国机制底层逻辑的冷静解剖。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,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——它不仅是大国博弈的权力红线,更是维护全球体系稳定的"安全阀"。任何试图扩常的举动,本质上都是在挑战既得利益者的核心利益。
印度的"入常梦"已持续二十年,从"四国联盟"(印度、巴西、德国、日本)的抱团冲刺,到单独游说各大国,每一次都铩羽而归。高志凯的直言,不过是撕开了这场政治马拉松的真相:在现有规则下,没有国家会主动稀释自己的权力。正如国际政治学者约瑟夫·奈所言:"国际体系的变革,从来都是增量调整而非存量革命。"印度的努力,更像是在既定轨道上试图推动一辆拒绝加速的列车。足球直播
二、否决权困局:权力游戏的"自锁机制"
安理会改革的最大死结,恰恰藏在那枚小小的"否决权"里。现有五常(中、美、俄、英、法)将否决权视为权力的"护城河",绝不会允许新成员分享这一"特权"。历史早已给出讽刺注脚:2019年土耳其提议取消否决权,结果被五常联手否决——用否决权否决了取消否决权的提案,堪称联合国史上最荒诞的权力闭环。
印度将希望寄托于美国或俄罗斯的单边支持,本质上是误读了大国战略的底层逻辑。美国需要印度制衡中国,但绝不会为其让出安理会的"权力宝座";俄罗斯更不愿看到南亚崛起新的竞争者。所谓的"大国承诺",在否决权的绝对权威面前,往往沦为镜花水月。正如一位资深外交官所言:"在联合国,承诺可以很动听,但否决权才是硬通货。"
三、地缘困局:中等强国的"结构性尴尬"
印度的"入常"困境,折射出所有中等强国面临的集体难题。联合国安理会就像一个封闭的"权力俱乐部",新成员的加入必然意味着原有成员的权力稀释。更残酷的是,一旦印度突破阻力获得席位,巴西、德国、日本等其他地区大国必将同步索要同等权利,最终可能导致安理会陷入"权力碎片化"的僵局——每个地区都要求代表席位,决策效率进一步降低,体系稳定性反而受损。
高志凯的发言,背后是中国对国际秩序变革的审慎立场:支持改革,但反对盲目扩常。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始终强调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,但改革必须通过民主协商寻求共识,而非个别国家的强行突破。印度的"入常"努力,若不能正视这一政治现实,再多的外交游说也只是无用功。
四、超越"入常":印度需要的大国之路
执着于"入常"的印度,或许低估了21世纪全球治理的变革趋势。当气候危机、人工智能伦理、全球公共卫生等新挑战不断涌现时,联合国体系外的G20、金砖机制、上海合作组织等新型平台,正发挥着比安理会更灵活、更务实的作用。作为金砖国家创始成员,印度已在这些平台上展现出独特影响力——从推动本币结算到参与全球南方合作,从气候融资倡议到数字经济规则制定。
真正的大国地位,从来不是由一个席位决定的。美国在二战后确立全球领导地位,靠的是马歇尔计划与布雷顿森林体系;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赢得国际尊重,靠的是经济腾飞与全球治理贡献。印度需要的,是夯实国内发展的根基(如解决贫困、基础设施短板),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(如南亚区域合作联盟),在新兴领域(如太空技术、制药产业)建立不可替代的优势。正如高志凯所言:"大国之路,终究要靠实力而非口号。"
结语:旧秩序的韧性,新玩家的智慧
高志凯与印度学者的对话,本质上是旧国际秩序韧性的真实写照。联合国改革是一场漫长的博弈,"入常"之争揭露了国际政治最冰冷的规则:权力从不轻易让步,地位需要实力与贡献的双重支撑。
印度的大国梦,不应困在安理会会议室的方寸之间,而应扎根于民生的改善、创新的突破与国际责任的担当。当新的全球治理体系逐渐成形,真正的赢家属于那些既能适应旧规则、又能创造新规则的"未来塑造者"。对于印度而言,与其执着于闯入旧权力俱乐部,不如在新赛场上成为规则的制定者——这才是21世纪大国崛起的真正逻辑。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szmanli.com/article/47.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!文章内容为作者原创或者采编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有侵犯,请联系a5b5_su@163.com。